2006年1月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五版:生存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忆往昔,峥嵘岁月稠
温州解放后第一批警察追思当年风云历程
郑光雨/文 金鱼/摄

  《温州市公安志》里有这样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——6个年轻人,身着军装,腰间别着手枪,威风凛凛。
  他们就是温州市第一批公安民警。
  据了解,温州市人民公安部门于1949年5月11日建立,始称“温州市军事委员会公安科”,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周丕振兼任科长,下设治安组、侦捕组、审讯组、执法组,工作人员32人。后公安机关名称、管辖范围几经变更,到1981年10月,温州地、市公安机关合并,组建温州市公安局。
  往事如烟,第一代温州公安健在的已没有几位,温州市第一批公安人员训练班(即“公训班”)学员也仅有半数健在。他们经历了温州公安事业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风雨历程。
  日前,笔者拜访了照片中的2位老公安和首批“公训班”的10来位老同志。回望来时路,老人们百感交集。

  老局长的故
  
  全城步行巡逻一圈只要两小时
  合并后的温州市公安局第一任局长叫盛从冲(上图前排左一),就是照片中那6个年轻人中的一位。11月17日,笔者在盛从冲老人家中采访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公安局长。老局长虽然年事已高,腿脚已有些不利索,但精神依然抖擞,顶上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,一脸正气、不怒自威。
  盛从冲老人1928年出生,玉环人,参军后不久便随浙南游击纵队解放温州。之后,他被分配到公安科执法队,不久又调到行政治安科,从此开始了数10年漫长的公安生涯。1981年,他成为温州地、市合并以后的第一任公安局长,1985年才离开公安队伍去了温州市人大。
  “我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城区巡逻以及相应的治安管理。”盛老告诉笔者。解放初期,整个温州城区仅有49辆自行车,他们巡逻出行全靠步行,“那时候身体好、腿脚快,我们一般三四个人一组,全城走一圈只要两个小时。”

  没有手铐抓贼用绳捆
  没有车子还是小事情,刚开始的时候连手铐都没有。公安干警抓人往往是一拥而上,逮住后用绳子捆个结实。
  采访中,盛老感慨颇深的便是当时的民风非常淳朴,杀人抢劫的事少有发生,顶多是小打小闹,或小蟊贼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。“别看我们当初就这么几十号人,因为基层组织十分严密,我们对社会动态也很了解。做小偷的,一般也就那几个人,我们心里都清楚。”
  不过由于刚刚解放,国民党时期的残余影响力还在,这也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一定隐患。最突出的一是枪支使用混乱,二是偷偷吸食鸦片的人还很多。为此,有一段时间,盛老他们最主要的精力就是放在抓枪、抓毒工作上。
  回首往事,老局长感慨道,那时候他们是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,根本不计个人得失,吃住都在局里,一有事就争先上阵。“一开始的时候还是计划经济分配,我们这些警察是没有工资的,呵呵。”
  
  老侦察员的故事
  
  特制臂章藏了几十年
  通过盛从冲的引见,笔者联系上了照片上另一位老公安(左图中后排右二),曾经当过侦察员、生擒过特务的林立华老人。
  林老是温州本地人,比盛老还年长1岁,个头不高,透着机敏,头发斑白、身体硬朗。来到林老的书房,只见书桌玻璃下压着一张大幅黑白照片,正是《公安志》所收录的那张!
  林老说,他平日里有剪报、收藏历史材料的习惯,《温州市公安志》里不少材料都是他提供的。说着,他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信封,里面是珍贵的解放初期公安人员所佩戴的臂章。
  当时政府机关人员穿的是绿色军服、戴绿色军帽,而公安人员则着黄色军服、戴大盖帽,并佩戴特制臂章以示区别。

  头枕着手枪睡觉
  林老先生是第一批加入公安机关的温州本土学生。“我在学校里就是积极分子,解放后便加入了公安机关。”林老被分配到侦察科(可以说是现在国家安全局的前身),主要负责刑事案件的侦破和对特务的侦察。当时的侦察设备简陋,枪支弹药却不少。
 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,沿海岛屿(洞头、大陈、披山等处)仍为国民党残余势力所盘踞,成为国民党派遣特务的跳板。温州面临着特务和地下国民党的抢劫、爆破、暗杀和情报活动的严峻挑战。
  作为温州市公安局侦察部门的干部,他们这些侦察人员都是24小时待命。“有段时间睡觉都不敢脱衣服,手枪就藏在枕头下面,一有风吹草动就要爬起来。”

  智擒国民党特务
  1949到1953年,林老当了4年警察,后来在“文化大革命”时被打成右派。虽然破案无数,但让他印象最深的是1949年在平阳智擒曾任国民党南京空军特务旅营长的谢某。
  那年秋天,温州市区铁井栏口一间酒楼发生一起劫案,林立华负责前往侦查,发现原来堆放在酒楼墙角的“金圆券”被洗劫一空。后来经过侦查,他们找到了案犯之一——瑞安剃头匠阿土,随后又顺藤摸瓜查到了匪首——平阳金乡(现属苍南县)原大刀会头目谢立虎之侄、曾任国民党南京空军特务旅营长的谢某。原来,此人这次潜入温州抢劫旨在筹集活动经费。据了解,谢的部下有六七人,并有长短枪数支、电台一部。
  根据当时所掌握的材料,公安部门决定利用阿土做内线,引蛇出洞,然后将其党羽一网打尽。林立华率领戴月和施明云两位同志一同执行这一任务。
  到达金乡谢家后,林立华自称是茶山一富豪外孙,正在精心策划组织一支部队,来请谢某出山指挥军事行动。一开始,谢某假意推辞,但是经不住林立华他们的劝说,再加林立华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公子哥的派头,谢渐渐失去戒备之心。几番试探和较量之后,谢终于就范,答应随他们去鳌江见林的舅父“共商大计”。
  当晚,他们便登上谢某自备的小船向鳌江驶去。
  第二日凌晨到了鳌江,谢某急着要见林的“舅父”。说时迟那时快,林立华一个手势,戴、施一齐动手,把谢双手反扭背后。谢某无奈就擒。
  
  “公训班”的故事
  
  解放初期,百废待兴,公安部门对外招收人员时,很多百姓都不敢参加。有些人为了报名,要瞒着家人,甚至冒着被特务暗杀的危险。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仍有很多有志青年报名参加,温州第一批“公训班”便招收了190多名学员。

  报名时父母百般阻挠
  1949年5月,温州市公安局的前身温州市军管会公安科(后更名为温州军管会公安部)成立,主要成员从浙南游击队纵队抽调。“当时,温州城乡治安形势十分严峻,为严厉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,建立与巩固革命秩序,必须充实公安队伍,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。”当时的温州军管会公安部副部长、现年79岁的吴文达回忆,以初创阶段仅百余人的警力,管理偌大的温州有一定难度。
  因此,经温州市委和市军管会批准,由军管会公安部向社会公开招收有志青年,举办了温州市第一期公安人员训练班。
  1949年6月,“公训班”在打锣桥瓯江小学(现温州广场路小学)设立招收学员报名处,并在《浙南日报》刊登通知。
  黄锡良当时年仅19岁,老家瑞安,在市区一家画店当学徒。看到招生公告后便去报了名。“那时报名可没像现在这么热,没几个人去,更多人是在观望。因为当时局势未稳,只有铁了心跟党走的人才去参加。”后来,他一直从事公安事业。
  据另一些老人回忆,当时特务活动频繁,常有暗杀破坏事件发生。一些有志青年参军入伍,不少做父母的就百般阻挠。“‘公训班’几乎每天都有学员家属来纠缠,为了减少麻烦,‘公训班’就东搬西搬,好像打游击一样。”
  “公训班”曾迁驻南门赞善小学,学员王志龙的父亲经过再三打听,还是找到了那里,硬要小王跟他回家,并说:“我给国民党当了十几年兵,没有积蓄,还差点送了命。你要当警察,到底为了啥?”
  但是,小王不听那一套,坚决革命的心不动摇。

  月薪能买一斤猪肉和四两黄烟
  1949年8月10日,“公训班”在县前头耶稣堂举行开学典礼。当时招收的学员有190余人,其中青年工人、学生、学徒占绝大多数,清一色男学员。年龄最小的13岁,大的30岁,开学后又陆续吸收30多人,中途清退不合格者数10人。
  “公训班”按照“抗大”的要求,以“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”作为学员守则,按照军事管理编制。第一阶段是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相结合,第二阶段是业务学习和实际锻炼相结合。“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教学课程,而且参加人员本身素质就是参差不齐,我们这批学员学政治和练军事,主要为了提高思想觉悟。”黄锡良说。
  据老人们介绍,“公训班”学员享受供给待遇,没有工资,每月每人大约发够买1斤猪肉和4两黄烟的钱。
  “吃的是大锅饭,有时候吃面条,装在水桶里,大家自己去盛,吃饱为止。每人发一身从国民党警察局仓库中接收来的土布黄警服。”71岁的袁礼荣(退休前在温州市外事办公室工作)说:“当时年轻,但我能确定一点,我不是为了钱才来参加这个‘公训班’的。”

  整顿摊贩和救火
  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“公训班”的培训虽然短暂,但由于公安人员实在匮乏,为此,学员们在实习期便参与了公安工作。
  “国民党时期警察的丑态一直留在温州人心里,为了与其区分,我们称自己为公安,一心一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。”实习锻炼主要是参加全市的摊贩整顿工作。当时全市区有固定摊贩2000多人,成员十分复杂,有不少伪军政人员混迹其中,甚至有个别潜伏特务以摊贩为掩护进行反革命活动,整顿摊贩在业务实习中成了关键。
  而当笔者询问什么事记忆最深时,老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:救火。
  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,不断对上海、杭州、温州等已解放城市进行空袭骚扰。1949年8月20日那天,敌机对温州市区疯狂投弹,城西麻行僧街口民房多数中弹起火,“公训班”学员闻讯飞奔火场,参加救火,帮助群众抢救财物。
  “火焰从屋顶猛烈燃起,我们和学员高寿顺同志穿过火焰,爬上屋顶救火。没有任何灭火工具,我们完全是用树枝藤条使劲地把火给打掉的。灭火过程中,感到裤子有种被风掀起的感觉,紧贴着小腿的就是一阵剧烈的灼痛,低头一看,裤子着火了,当时吓得不知所措。”73岁的叶辉煌和74岁的朱锡桃老人回忆道。
  在灭火过程中,很多人衣服都给烧破了,有些学员被烧伤,哪里有火灾哪里就有他们。不过,他们也因此积累了种种灭火经验,掌握了断火路、锁火源等方法。